你的位置:快乐8选一稳赚计划 > 新闻动态 > “撬锁开灯”:除了道歉,还要什么?
“撬锁开灯”:除了道歉,还要什么?
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1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官方正式回应"撬锁开灯"。山西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 2 月 7 日发布致歉信:因我街道工作方法失当,引起"破门亮灯"网上热议,占用大量社会资源,在此向广大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。据此前媒体报道,2 月 4 日,山西大同一商户岳先生反映,自己在鼓楼东街经营一家商铺已经几年。但 2 月 3 日晚上,在其已经闭店的情况下,几名身穿反光制服的人员,强行撬锁进店开灯,相关人员反光衣背面印有"平城综合执法"字样。

未经允许,多名"执法人员"竟然强行撬开店铺门锁开灯,这一幕实在是过于奇葩。应该说,对此举的恶劣性质,这几天舆论的批评和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了。就在大家等待当地官方就此事给出一份严肃的调查处置结论时,这份姗姗来迟的致歉信,却让人大失所望。因为它的"轻飘飘"与事件本身的严重性质构成了明显的反差,不啻为诱发了"二次舆情"。

首先,致歉信将事件的原因解释为"思想上急于求成、方法上简单粗暴、服务意识淡薄",却对"撬锁开灯"的违法嫌疑避而不谈,已然是过于"避重就轻"。其次,光有"致歉",却无任何的追责处理,很难不让人对致歉的诚意表示怀疑。不夸张地说,如果"撬锁开灯"是"有错在先",那么这样的回应则堪称是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回应错误,岂能真正获得舆论的理解,又何以能让人对致歉信中所承诺的"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"树立信心?

放在当前从上至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,此事中的"撬锁开灯",到后续的应对处置,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值得解剖的负面样本。根据公开报道,要求商户在夜间开灯的做法源自当地一份春节倡议。从营造节日氛围的角度看,这样的倡议本身不能说有错。但是,既然是倡议,管理部门就应该做好有人响应、有人不响应的心理准备,预留必要的弹性空间。毕竟,若是"一刀切"要求必须执行,那就成了强制性规定。很显然,这里面本有着明确的不容混淆的边界。但从当地的实际做法看,明显是把倡议弄成了强制性要求。这就为"撬锁开灯"的荒唐行为埋下了隐患。因此,事件发展到这一步,更需要追问的是,说好的倡议,为何在现实中变成了"一刀切"的强制行动?当地执法人员撬锁也要开灯的极端做法背后,除了本身的法治意识欠缺,是否也是因为背负着不当的相关考核的压力?

但无论是"撬锁开灯"本身,还是表面上的倡议变成了事实上的强制性要求,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病灶,即"权大于法"思维的大行其道。一方面,基层"执法"人员为了应付可能存在的上级考核,甘愿冒着"违法"的风险去撬锁开灯,本质上还是因为对于权力的"尊重"超过了对于法治底线的应有敬畏;另一方面,倡议异化为强制规定,所对应的是一种并不鲜见的"层层加码"的执行倾向。而它的本质,同样是对"上"负责的惯性逾越了恪守法治的自觉。厘清了这一点,就不难明白,面对"撬锁开灯"这一极端行为,当地所需要的显然不仅仅是祭出一份出于应付舆论压力的姿态性"致歉",而是应以实际行动去修复所暴露的法治短板。

当然,目前的"致歉信"只是当地街道层面给出的回应,上级部门到底还会给出怎样的后续处置,仍待观察。但此事所给出的教训,已然值得所有地方引以为戒。优化营商环境,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提振市场信心,这一当前所有地方都需要练好的基本功,真的没有捷径可走。筑牢法治基石,杜绝"权大于法"的惯性,是打造健康营商环境最基本的前提条件,容不得侥幸和糊弄。

文 | 朱昌俊(资深媒体评论员)